9月29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机械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以下简称《方案》)。
《方案》提出主要目标,2025年至2026年,机械行业运行保持平稳向好态势,重点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持续提升,发展质量效益迈上新台阶,力争营业收入年均增速达到3.5%左右,营业收入突破10万亿元。重点细分行业规模稳中有升,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企业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优质装备供给能力显著提高,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机械行业是为国民经济、国防军工和民生事业提供技术装备的基础性、战略性和引领性行业,是工业经济“压舱石”,是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载体。《方案》从供需两侧同时发力,多方协同激发行业增长活力,提出三方面14项重点任务和3项保障措施。
在深挖存量市场潜力方面:加大制造业重大技术改造和大规模设备更新工程实施力度,落实工业重点行业领域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指南,加快推进能耗高、污染重、安全性低的老旧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以及工业操作系统更新换代。实施铁路设备更新改造行动,扩大轨道交通装备、
工程机械和智能检测装备等需求。发挥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农机报废更新补贴等政策作用,推动补贴机具“优机优补”“有进有出”,促进先进适用农机装备应用推广。落实医疗卫生领域设备更新实施方案,支持高端医疗设备配置升级和老旧设备更新。鼓励职业院校、技工院校更新实训装备。落实好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相关政策,组织开展“工业母机+”百行万企产需对接活动、“机器人+”应用行动,加快创新成果规模化应用。编制工业母机、机器人、
仪器仪表等应用推广目录,推动智能制造装备在汽车、电子信息、航空航天、船舶与海洋工程、轨道交通、清洁能源、农业、建筑、采掘等领域规模化应用。
在培育壮大新需求方面:发展首发经济、冰雪经济、银发经济、智慧旅游等新经济新业态,扩大服务和特种机器人、养老康复装备、冰雪装备、文旅装备、教育装备、增材制造装备等应用。落实《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行动方案》,加快智慧物流枢纽、智慧物流园区等新型设施建设,发展“人工智能+现代物流”,推广
无人车、无人仓以及无人装卸等智能物流装备。鼓励开展无人农业作业试验,培育智慧农场、智慧牧场、智慧渔场等智慧农业场景,推广应用智能化动力及耕种管收作业装备、设施园艺装备等智能农机装备。开展高端医疗装备推广应用行动,促进人工智能与医疗装备融合应用,打造医学影像辅助判读、远程会诊等智慧医疗场景,推动医疗机器人等智能医疗和康养装备应用。围绕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发展壮大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等绿色产业,带动绿色降碳技术装备发展。
在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方面:落实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加快发展智能制造、智慧交通、智慧农业、智慧医疗等应用场景,扩大工业母机、农机装备、机器人、轨道交通装备、医疗装备、工程机械、智能检测装备等应用需求。开展数字化转型改造行动,实施一批“智改数转网联”改造项目,推进老旧设备更新和“哑”设备改造。实施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支持企业结合自身需求实施设备自动化改造等投入少、见效快的数字化“微改造”。持续优化智能制造典型场景和要素参考指引,开展智能工厂梯度培育行动,分级建设基础级、先进级、卓越级、领航级智能工厂,支持企业加快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应用,开展生产制造全过程、产品全生命周期、供应链全环节闭环优化,推动组织模式和企业形态创新。
在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方面: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围绕重大技术装备和重点领域整机配套需求,发展一批高可靠、高强度、高品质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和先进制造工艺。促进铸造、锻造、电镀、热处理等基础制造工艺绿色化、高效化、精细化、智能化发展,提升先进产能供给水平,增强产业链供应链协同配套能力。实施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强化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全链条推进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应用,形成良好产业生态。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在工业母机、农机装备、仪器仪表、
工业机器人、轨道交通装备、医疗装备等领域,尽快形成一批标志性成果。围绕装备企业在研发设计、检验检测、试验验证等方面的共性需求,建设一批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产业计量测试和检验检测中心。
在强化标准引领作用方面:实施标准提升引领机械行业优化升级行动,面向行业转型升级需要,加强基础零部件、基础制造工艺、数据安全、质量可靠性等基础标准制修订,完善工业母机、农机装备、仪器仪表、机器人、医疗装备等行业的技术标准体系,推动产业链协同标准、绿色制造标准建设。持续优化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围绕智能装备、智能制造、智慧服务,加快推进装备数智功能、智能场景、新技术融合、评价体系等标准研制。深化智能制造标准应用,推进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评估认证。推进智能制造标准应用试点,鼓励企业建设一批智能“母工厂”,固化并标准化推广智能制造发展经验。鼓励企业牵头开展先进团体标准研制。加强标准国际合作,促进机械行业标准国际化,推动国际间认证互认。
在梯度培育优质企业。利用国家产融合作平台、产业发展基金等现有政策渠道资源,支持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在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装备等领域培育若干世界一流企业,在工业母机、农机装备、仪器仪表、机器人、医疗装备、基础零部件与基础制造工艺等领域,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单项冠军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发展一批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支持行业组织开展机械工业百强和零部件百强企业培育。引导装备企业合理有序跨境布局,建设海外协同研发与售后服务基地,构建全球化生产和服务体系。